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 尚君璽監事 撰寫
近日時序剛進入立冬,但是白天動輒30℃以上的高溫,讓人深深感受秋老虎的威力,尤其在北迴歸線以南的臺灣中南部地區。根據媒體報導,今年已累計2萬1900例本土病例,其中臺南市就高達1萬9153例,佔了整體的87%。駐守南部指揮防疫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:當地建築天溝設計、老屋空地無法徹底整頓、公權力執行未雷厲風行等,恐是疫情擴散主因(聯合報,2023/11/8);另外高雄在昨日又新增49例本土病例,累計破1500例 (公視,2023/11/9)。當地防治人員根據往年經驗,都瞭解即使氣溫逐漸下降,到了11月,登革熱的疫情仍無法掉以輕心。
對傳染病而言,環境變遷引發的整體效應正逐漸浮現,而所有的變化(包括溫度上升、生物多樣性減少、水土流失…)都將加深防治的難度,尤其是由蚊蟲傳播的疾病,作用的機制更為複雜,包括傳染病傳播蔓延的效率增加,病原、病媒突變機率增加…使得疫情發展方向難以預測防治。在流行中後期,更須注意登革出血熱的病例增加(特別是高齡族群、慢性病患者),以及強力壓制噴藥策略可能誘發的病媒蚊抗藥性。比照2015年底全臺登革熱突破3萬例,其中臺南市就超過2萬例,如今全球暖化的情況更加惡化,因此我們呼籲(1)出血熱重症病患的醫療資源應及早整合規劃;(2)社區防治應以孳生源稽查為主,降低噴藥的頻率、密度和藥劑濃度,避免疫情後期可能無藥可噴的困境。